编导艺术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一览表(2019年至今)
日期:2025-03-21 17:05:09 发布人:编导艺术学院
编导艺术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一览表(2019年至今) | ||||
序号 | 题名 | 作者 | 来源 | 发表时间 |
1 | 从媒介凝视到身份内化: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认同建构研究——以《再见爱人4》为例 | 刘海琨 | 当代电视 | 2025.02.01 |
2 | 教育价值实现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 | 周楠(第二作者)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5.01.25 |
3 | 大型体育赛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 刘海琨(第二作者) | 传媒 | 2025.01.25 |
4 | 2024年央视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 王禹明; 刘海琨 | 文化学刊 | 2025.01.20 |
5 | 公园城市视角下成都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 刘海琨 |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25.01.15 |
6 | 网络剧生产与传播创新发展研究 | 王彤; 李沛昕 | 传媒 | 2025.01.10 |
7 | 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博类影像传播的创新趋势与价值建构 | 金煜斌; 高月 | 南方论刊 | 2025.01.08 |
8 | 当代青年数字身份的特征、问题与治理 | 刘海琨 | 新东方 | 2024.12.28 |
9 | 区域协同、再造传统、重建生态——“川越未来”第二届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交流活动综述 | 牟榕 | 四川戏剧 | 2024.12.25 |
10 | 《又见三星堆》:考古纪录片的突破与创新 | 董莉 | 名作欣赏 | 2024.12.12 |
11 | 川剧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统美学构建 | 王奇; 刘畅 | 中国电影报 | 2024.11.27 |
12 | 水文化类非遗的传承与新生探微 | 刘海琨 | 水文化 | 2024.11.20 |
13 | 区域影视基地产业链整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 索冬冬 | 经济研究导刊 | 2024.11.15 |
14 | 新时代川剧跨媒体传播的创新表达 | 王雪梅 | 戏剧文学 | 2024.11.15 |
15 | 当代武侠动画的叙事转型:范式模态的多元融合与暴力美学的极致表达 | 詹晓雨(第二作者)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24.11.10 |
16 | 川剧电影改编:传统艺术与现代影像的交响 | 王奇; 鄢佩 | 四川戏剧 | 2024.10.25 |
17 | 镜像、符号与神话:青年群体在线学习互动的文化分析 | 刘海琨 | 东南传播 | 2024.10.20 |
18 | 主旋律电影中的意境营造研究 | 刘海琨 | 影视制作 | 2024.10.15 |
19 | 渗透·衍生·探索:新时代纪录片与剧情片的互动融合研究 | 温德川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4.10.05 |
20 | 互动仪式、情感传播、文化记忆:2024年总台春晚的三重传播逻辑 | 刘海琨(第二作者) | 传媒 | 2024.09.25 |
21 | 话语·形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 | 王雪梅; 刘海琨 | 中国出版 | 2024.09.16 |
22 | 基于戏剧影像化谈音乐剧创作 | 朱嘉辉 | 中国音乐剧 | 2024.08.28 |
23 | 《我的阿勒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范式创新 | 董莉; 刘海琨 |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 2024.08.25 |
24 | 音乐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创新——以《声生不息·港乐季》节目为例 | 刘畅; 李沛昕 | 传媒 | 2024.07.25 |
26 | 魏明伦剧作的坚守与革新 | 邱子沫(第二作者) | 四川戏剧 | 2024.07.25 |
27 | 跨文化传播影视娱乐节目的角色与挑战 | 蒋渊博 | 中国报业 | 2024.07.25 |
28 | “四全媒体”理念下县级融媒体的发展研究 | 刘海琨 | 新媒体研究 | 2024.07.10 |
29 | Ao IP技术应用趋势探究 | 朱嘉辉 | 电视技术 | 2024.07.09 |
30 | 四川谐剧艺术的幽默性与文化价值探究 | 刘海琨 | 曲艺 | 2024.07.01 |
31 | 证券类媒体讲好中国资本市场故事的路径——以证券时报为例 | 刘海琨 | 全媒体探索 | 2024.06.30 |
32 | 欲望·认同·符号:华语电影中红颜原型的银幕建构 | 刘海琨; 董莉 | 潍坊学院学报 | 2024.06.25 |
33 | 传媒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 武琦 | 河南经济报 | 2024.06.22 |
34 | 数智时代跨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与创新 | 安静 | 河南经济报 | 2024.06.22 |
35 | 传媒变革中电视节目的角色与挑战 | 詹晓雨 | 大河美术报 | 2024.06.21 |
36 | 纪录片视觉叙事中的美术设计应用探讨 | 何仁伟 | 大河美术报 | 2024.06.21 |
37 | 媒介融合视域下影视文化传播策略探索 | 金煜斌 | 河南经济报 | 2024.06.18 |
38 | 新媒体时代影视制作与传播创新研究 | 蒋渊博 | 河南经济报 | 2024.06.18 |
39 |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艺术赏析 | 王彤(第二作者) | 河南经济报 | 2024.06.18 |
40 |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 | 詹晓雨 | 河南经济报 | 2024.06.15 |
41 |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地域文化简析 | 王彤(第二作者) | 大河美术报 | 2024.06.14 |
42 | 2023年电视剧发展新动向与业态新变化观察 | 王雪梅; 刘海琨 | 四川戏剧 | 2024.05.25 |
43 | 温慧舒/摄影作品 | 温慧舒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2024.05.10 |
44 | 综艺节目经典IP重启研究——以《花儿与少年》为例 | 温慧舒 | 记者摇篮 | 2024.04.28 |
45 | 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延续思考——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 武琦(第二作者) | 炎黄地理 | 2024.04.25 |
46 | 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以2022年部分中外联合摄制纪录片为例 | 王雪梅; 胡淼 | 传媒 | 2024.04.10 |
47 | 以传媒行业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构建研究 | 王奇; 刘畅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4.03.28 |
48 | 聚焦英雄群像 建构集体记忆——抗美援朝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 | 董莉 | 现代艺术 | 2024.01.20 |
49 | 《双子杀手》:沉浸式电影的美学探索 | 万山红 | 时代报告(奔流) | 2024.02.20 |
50 | 安静/摄影 | 安静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2024.03.10 |
51 | 城市文化在体育赛事中塑造城市形象的路径——以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为例 | 王禹明; 谢小萍 | 全媒体探索 | 2024.02.28 |
52 |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类综艺节目的新形态研究 | 温慧舒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4.02.05 |
53 | 民族自信的影像力:新主流电影的神话性建构研究 | 刘海琨; 吴道天 | 四川戏剧 | 2024.01.31 |
54 | 川剧艺术家口述史(川渝中青年卷)之虞佳篇 | 万山红(第一作者) | 四川戏剧 | 2024.01.18 |
55 | 四川饮食类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承与传播 | 王奇 | 中国食品报 | 2024.01.17 |
56 | 混合式教学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课程思政建设 | 王禹明; 刘五朵 | 时代报告(奔流) | 2024.02.20 |
57 | 文化活动与城市国际形象的媒介建构分析——基于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功实践 | 刘海琨 | 新闻潮 | 2023.12.15 |
58 | 中国科幻电影从本土想象到国际视野的发展历程 | 王峙; 邱子沫 | 传媒 | 2023.12.10 |
59 | 媒体深度融合视域下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新逻辑 | 王雪梅 | 传媒 | 2023.11.10 |
60 | 纪录片的共情视角探究 | 张济炽 | 喜剧世界(上半月) | 2023.11.01 |
61 | 中国学派建构视域下巴赞纪实主义美学内涵的重读与启示 | 刘海琨 | 大众文艺 | 2023.10.15 |
62 | 从热播“她题材”古装剧看女性群像的创作——以《梦华录》《星汉灿烂》《卿卿日常》为例 | 田祖婷(第二作者) | 四川戏剧 | 2023.10.07 |
63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演变——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 | 吴道天; 牟榕; 李沛昕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3.09.28 |
64 | 融合媒体时代XR技术在晚会类节目中的应用 | 王苗苗 | 电视技术 | 2023.07.15 |
65 |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对川剧的传播研究 | 邱子沫; 陆薇 | 四川戏剧 | 2023.05.29 |
66 | 徐棻剧作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 胡淼 | 四川戏剧 | 2023.05.17 |
67 | 风景电影的深度体验、意识还原与体认 | 李涵 | 电影评介 | 2023.05.15 |
68 | 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及启示 | 高月(第二作者) | 传媒 | 2023.04.25 |
69 | 探析计算机VR技术在数字媒体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 谢绍艳(第二作者) | 才智 | 2023.04.13 |
70 |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可能走向及实现路径探寻 | 谢绍艳(第二作者) | 才智 | 2023.04.13 |
71 | 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创作路径研究 | 王雪梅; 胡淼 | 中国电视 | 2023.04.01 |
72 | 新时代川剧发展的再定位与新路径 | 王雪梅 | 四川戏剧 | 2023.03.25 |
73 | 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共情传播实践——读《奇云:媒介即存有》有感 | 王苗苗 | 新闻爱好者 | 2023.03.20 |
74 | 论电影复访现象的自反性机制 | 王琦佳 | 电影文学 | 2023.03.15 |
75 | 新媒体时代影视批评话语权的重构 | 许佳 | 文化产业 | 2023.03.10 |
76 | 巴蜀地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跨媒介传播 | 武琦(第一作者) | 视听 | 2023.03.09 |
77 | 话语转向·人性挖掘·时代精神——电视剧《狂飙》的叙事创新表达与传播审思 | 武琦 | 当代电视 | 2023.03.01 |
78 | 犹在“境”中:试论戏剧情境在国产电影叙事中的分类及应用 | 刘海琨 | 戏剧之家 | 2023.02.28 |
79 | 融媒体视域下中国电影批评转型与重构 | 许佳 | 文化产业 | 2023.02.10 |
80 | 新技术、新融合:从《风物》看纪录片的多元建构与影视工业美学 | 朱荣清(第一作者) | 电影文学 | 2023.01.15 |
81 | 影视动画中传统建筑元素的表达 | 王苗苗 | 建筑结构 | 2022.12.25 |
82 | 在抵牾中存续: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文化承启意义 | 钱祝良(第二作者) | 电影文学 | 2022.12.15 |
83 | 当代中国电影叙事中的美学元素研究 | 代星月 | 文化产业 | 2022.11.10 |
84 | 主体间性、套层结构、复调对话:当代影像的反身性叙事探析 | 许佳 | 电影评介 | 2022.10.30 |
85 | 才华·风华·年华——论《梅艳芳》中“八大组合段”的应用 | 刘海琨 | 剧影月报 | 2022.10.20 |
86 | 终身学习论教育管理模式探究——评《教育性学生管理研究》 | 谢绍艳(第二作者) | 中国油脂 | 2022.10.20 |
87 | 网络多屏视域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评《交互叙事与跨媒体叙事:新媒体平台上的沉浸式故事创作》 | 赵耘曼 | 新闻爱好者 | 2022.09.20 |
88 | 杨雅惠作品 | 杨雅惠 | 新闻爱好者 | 2022.09.20 |
89 | 曲意回环、记忆营构与地缘视域——关锦鹏电影风格论 | 漆尉琦(第二作者) | 电影评介 | 2022.09.15 |
90 | 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创新——以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 王雪梅(第一作者) | 四川戏剧 | 2022.09.01 |
91 |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究 | 赵耘曼(第二作者) | 时代报告(奔流) | 2022.08.20 |
92 | 国产战争类型电影摄制艺术的升级与开拓 | 陈洁丽云(第二作者) | 电影评介 | 2022.07.30 |
93 | 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与探索——以历史类纪录片《中国》为例 | 王雪梅 | 传媒 | 2022.07.10 |
94 | 国际合拍纪录片的三大传播策略分析 | 徐小武 | 喜剧世界(上半月) | 2022.07.01 |
95 | 非遗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策略研究 | 朱荣清(第一作者) | 电影文学 | 2022.07.01 |
96 | 黄仁在台湾电影史研究中的史学思想衍变 | 鄢佩(第二作者) | 影视文化 | 2022.06.30 |
97 | 《古董局中局》:一场“鉴人·鉴物”的解谜游戏 | 钟微(第一作者) | 电影评介 | 2022.06.15 |
98 | 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映像突围之路 | 杨雅惠; 漆尉琦 | 电影评介 | 2022.06.15 |
99 | 主旋律纪录片的融合创新表达——以纪录片《无穷之路》为例 | 徐小武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2.05.25 |
100 | 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影像解构与哲学思辨 | 武琦 | 电影文学 | 2022.02.01 |
101 | 漫游群体、异质情欲、碎片叙述——刁亦男电影的文本建构与题旨解码 | 钱祝良(第一作者)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21.12.30 |
102 | 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创新——以纪实类节目《功夫学徒》为例 | 王雪梅 | 传媒 | 2021.12.25 |
103 | 《刺猬的优雅》的镜头表达 | 许佳 | 中国电影报 | 2021.12.22 |
104 | 城市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探微 | 刘蔚然(第二作者) | 中国电视 | 2021.12.15 |
105 | 自然生态与行为主义的重新修好——生态伦理视阈美食短视频的叙事转向与文化蕴涵 | 陈洁丽云(第二作者) | 文艺论坛 | 2021.12.01 |
106 | 间离、遮蔽、归一——浅析悬疑电影《烈日灼心》的叙事视点转换 | 钱祝良 | 中国文艺家 | 2021.11.10 |
107 | 以影塑人,以艺养心: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政育人三题 | 刘五朵(第一作者) | 电影评介 | 2021.10.15 |
108 | 基于审美素养提升的影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 杨雅惠 | 教育观察 | 2021.10.14 |
109 | 互联网背景下电影营销的创新策略——以电影《囧妈》为例 | 代星月 | 声屏世界 | 2021.10.05 |
110 | 动漫文化传播与四川文化形象建构研究 | 陆薇(第二作者)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1.09.25 |
111 | 矛盾研究法视域下的中国画之南北宗论 | 杨雅惠 | 艺术品鉴 | 2021.09.14 |
112 |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 杨雅惠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1.09.05 |
114 | 梳理概括现有模式 提出“五位一体”实训法——评《传媒教育: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 王奇; 刘畅 | 传媒 | 2021.08.10 |
115 | 《第十一回》:“第四堵墙”内外的意义互涉与意象投射 | 董莉(第一作者) | 电影评介 | 2021.06.15 |
116 | 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服务地方路径探究 | 陆薇(第一作者) | 新闻研究导刊 | 2021.06.10 |
117 | 影视审美与人物表达——论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人物形象 | 董莉 | 现代视听 | 2021.05.15 |
118 | 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合路径探究 | 朱荣清(第二作者) | 今传媒 | 2021.05.05 |
119 | 广告文化与享乐主义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 | 刘青青 | 新闻文化建设 | 2021.03.15 |
120 | 新时代网络舆情中的大数据使用与管理研究 | 王雪梅(第二作者) | 传媒 | 2021.03.10 |
121 | 从总台春晚看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创新表达 | 王雪梅 | 电视研究 | 2021.03.05 |
122 | 论敦煌色系在影视剧中的应用 | 安静(第二作者) | 中国文艺家 | 2021.02.10 |
123 | “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 | 王雪梅(第二作者) | 传媒 | 2021.02.10 |
124 |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IP动画电影开发路径探究 | 兰鑫; 李杨 | 动漫研究 | 2021.01.31 |
125 | 电影《黄土地》意境的感悟与分析 | 苗晓东 | 牡丹 | 2021.01.25 |
126 | 探析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 郭浏舒 | 传媒论坛 | 2021.01.25 |
127 | 媒介转换、跨文化传播与女性困境——评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花木兰》的角度与思考 | 陈洁丽云 | 现代艺术 | 2021.01.20 |
128 | 智媒时代传媒教育与双创教育多维融合生态体系构建 | 王雪梅(第二作者)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0.12.28 |
129 | 智媒时代“网络音乐+”的产业发展再布局 | 王雪梅(第二作者) | 四川戏剧 | 2020.11.25 |
130 | 党报时政类公众号的融媒新样本——以《浙江日报》“政已阅”为例 | 王奇 | 传媒 | 2020.11.10 |
131 | 巴蜀文化在影视动漫产业中的转化应用探索 | 武琦(第一作者)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0.11.25 |
132 | 国产电影结构主义文论叙事趋势与反思 | 武琦(第一作者) | 电影文学 | 2020.10.15 |
133 | 大数据驱动下我国动漫产业的创新方向 | 万山红 | 出版广角 | 2020.09.30 |
134 | 新技术革命时代电影本体美学启示录——以2010年以来李安作品为例 | 霍战朝(第一作者) | 电影评介 | 2020.07.15 |
135 | 试论刘姥姥与当代社会的雅俗兼谈——楼外楼心无倦 | 尤越 | 散文百家(理论) | 2020.09.15 |
136 | 老龄化社会网购商品包装设计的人文关怀 | 漆尉琦(第一作者) | 包装工程 | 2020.08.27 |
137 | “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认知与实践方略 | 王雪梅(第一作者) | 传媒 | 2020.08.25 |
138 | 微电影剧本创作的要素分析——以《车四十四》为例 | 霍战朝 | 声屏世界 | 2020.07.05 |
139 | 5G时代视听产业发展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 兰鑫; 王雪梅 | 传媒 | 2020.08.10 |
140 | 抗疫影视歌曲创作的制胜之途:创造性回归传统与自然 | 霍战朝(第一作者) | 电影文学 | 2020.09.01 |
141 | “课程思政”理念下影视编剧教学改革路径 | 万山红 | 声屏世界 | 2020.06.05 |
142 | 双创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 | 漆尉琦(第一作者) | 教育现代化 | 2020.05.22 |
143 | 浅谈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 霍战朝 | 现代艺术 | 2020.07.20 |
144 | 借助明星流量 创新媒介融合——《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助力脱贫攻坚浅析 | 朱荣清(第二作者) | 电视研究 | 2020.05.05 |
145 | 影视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 王雪梅(第三作者)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0.06.28 |
146 | “慕课+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影视类课程中的应用 | 漆尉琦(第二作者) | 教育信息化论坛 | 2020.07.01 |
147 | “短视频+”的内容价值与发展路径 | 王雪梅(第二作者) | 青年记者 | 2020.06.30 |
148 | 影视动漫人物形象背后的当下社会行为思考①——以日本动漫《千与千寻》为例 | 武琦 | 动漫研究 | 2020.06.30 |
149 | 夯实基础 融合发展:影视动漫对四川旅游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 王奇 | 动漫研究 | 2020.06.30 |
150 | 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 杨婧 | 流行色 | 2020.06.15 |
151 | 幽默俗俚的对白之于喜剧剧作的叙事作用及启示——以《天下无贼》《让子弹飞》《无名之辈》为例 | 陈洁丽云(第一作者) | 四川戏剧 | 2020.05.25 |
152 | 基于“政产学”协同育人背景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 漆尉琦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20.05.15 |
153 | 流年 | 万山红(第一作者) | 戏剧之家 | 2020.07.01 |
154 | “云课堂”背景下影视类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 万山红 | 决策探索(下) | 2020.08.12 |
155 | 网络自制剧与传统电视剧的制播模式差异研究 | 兰鑫; 李杨 | 传媒论坛 | 2020.04.22 |
156 | 个体际遇 情感投射 历史重现——纪录片《重走来时路》的纪实美学质感 | 漆尉琦(第一作者) | 中国电视 | 2020.05.15 |
157 | 《流感》:疫病灾难中的二律背反及爱与互助的人道表达 | 陈洁丽云(第二作者) | 电影文学 | 2020.05.08 |
158 | 新文艺群体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索 | 武琦 | 青年记者 | 2020.03.20 |
159 | 语言技艺、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论“周氏电影”的经典成因 | 万山红 | 电影评介 | 2020.03.15 |
160 | 功夫片70载:话语抵牾、暴力审美与反向重构 | 漆尉琦(第二作者) | 电影评介 | 2020.02.29 |
161 |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探究 | 郭浏舒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0.11.05 |
162 | 艾布拉姆斯“四要素”理论之于影视剧作的实践价值及意义——以26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穿越》为例 | 刘姝昱(第一作者) | 电影文学 | 2019.10.08 |
163 | 电影创作中“戏剧单元”的运用探究——以《兵临城下》为例 | 陈孜 | 传播力研究 | 2019.10.01 |
164 | 智媒时代AI主播的生成与启示 | 王雪梅(第二作者) | 青年记者 | 2019.09.20 |
165 | WIFI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以四川省为例 | 陆薇(第二作者) | 科教导刊(中旬刊) | 2019.09.15 |
166 | 影视传媒行业产业链发展之路 | 朱荣清 |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 2019.09.05 |
167 |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影视作品海外发行的机遇、困境与策略 | 王雪梅(第二作者) | 电视研究 | 2019.09.05 |
168 | 肖恩·贝克电影的底层叙事研究 | 刘伟炜 | 电影文学 | 2019.08.23 |
169 | 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 | 薛芮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9.07.10 |
170 |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以《啥是佩奇》为例 | 杨雅惠 | 青年记者 | 2019.04.20 |
171 | 浅谈绘画元素在摄影中的运用 | 安静(第二作者) | 美术教育研究 | 2019.02.15 |
172 |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特点探析 | 董莉 | 戏剧之家 | 2019.01.20 |
173 | 网络文艺时代下成都市影视产业的发展转型探索 | 万山红 | 记者摇篮 | 2019.01.15 |
174 | 成都网络文艺生态及其路径建设探析 | 陆薇; 王彤 | 视听 | 2019.01.09 |
175 | Image writing and era innovation in Chinese original cultural program | 陈洁丽云 |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2023 |
176 | Constructing Digital Cont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Artistig ftmage Enhancements Algorithm | 漆尉琦 | CAD Solutions,LLC | 2023 |
177 | Exploring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 Purcha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Lacquerware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China | 漆尉琦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 2024 |
178 | Research on Tourist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Rural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ial - A Case Study of Lacquerware | 漆尉琦 | Journal of New Media and Economics | 2024 |
179 | 影像化的成都意象:记忆形塑与文化展演 | 陈洁丽云 | 中国艺术报 | 2023.11.03 |
180 | 聚力文化名城建设 强青年文艺川军 | 陈洁丽云 | 中国艺术报 | 2023.06.09 |
181 | 推动数字科技创新 助力蓉城影视发展 | 刘姝昱 | 中国艺术报 | 2023.12.8 |
182 | 《从综艺到电影:综艺化电影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 刘五朵 | 中国电影报 | 2021.9.15 |
183 | 《波斯语课》:语言的编码与空间的生产 | 李杨 | 中国电影报 | 2021.9.15 |
184 | 《海洋天堂》的现实关照对当代影视作品的启示 | 董莉 | 中国电影报 | 202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