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9班
李濛
指导老师:郭艳辰
《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联合执导,于2021年国庆档上线。2019年开拍后因疫情中断,在2020年恢复拍摄。该片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创造、大力扶持、联合摄制,北京博纳影业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领衔出品。故事背景设定为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依然处在一贫如洗的状态,在朝鲜燃起的战火,蔓延到了东北边陲鸭绿江,安东的军民被美军不断屠杀,百姓们流离失所,深受战火侵扰。为了国家百年安定,中国不得不出兵支援朝鲜。该片讲述的便是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故事,在本片中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畏的个体和团结奋进的集体,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浅评电影《长津湖》。
一、 楷模形象立体丰满
历史上讲述抗美援朝战役的电影有很多,最为人称道的电影应该是《英雄儿女》了,但是片中对于英雄本人的人物刻画较为扁平,片中的王成是一个为了革命胜利英勇赴死的角色,他喊出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他是一个符号化的象征。而长津湖作为新主流电影市场中的一部重磅,它不同于以往同类影片最大的一点就是对英雄不再是脸谱化的定义。伍千里、伍万里虽然是兄弟,但是二人性格有非常鲜明的差异,伍万里的人物性格转变一共有三处,首先,他是一个调皮的小孩,他会在渔夫给自己父亲告状后用石子砸他来报仇,从一开始影片对于伍万里的塑造,我们不难感受到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十八岁的少年。伍万里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哥哥返回部队,伍万里向往跟着哥哥一起并肩作战,于是偷偷跟上,在这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一个稚气未脱,不知道打仗是什么的小男孩,他做出的行动出发点依然是贪玩。伍万里的第二次转变出现在自己朋友离世之后,他决定要为兄弟报仇。伍万里的行动转变能够看到这个人物从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但伍万里的性格导致了他复仇的失败,他企图用枪打飞机,很显然他失败了。失败后伍万里的性格形成了第三次转变,这也是伍万里人物成长的弧光,他从一个自我、调皮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小心谨慎,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男人,战争让他蜕变,变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不再追求变成一名英雄,而是逐渐懂得了自己的使命。
片中除了伍万里和伍千里这两兄弟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分析的,且最戳人心的人物,那就是雷公,因为雷公是不完美的,在面对炮弹时他也无能为力,他能做到的只是让炮弹远离自己的兄弟,他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因为他的死亡,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他于万里相当于父亲一样的角色,在战场上一直保护万里,雷公无论走到哪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万里在哪里”,雷公在战场上只收缴了一副护目镜,给了万里,正是因为这个护目镜救了万里一命,雷公在离世后依旧在保护着万里。雷公的离世更加坚定了万里的信念。
如果我们从格雷马斯的人物分类法出发,不难看出,“主体”就像是主人公伍万里,“客体”应该是主人公的欲望目标,即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发送者”就是派遣者即万里内心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万里从为兄弟报仇到为集体努力,“帮助者”则是影片中死于敌机下的战士,雷公,三营长。死于敌机下的战士,使万里由个人意识转变为集体意识;雷公让万里明白,他当兵从来都不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而是“要让敌人瞧得起你”,雷公的一句“一只蛋如果从外面被敲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啄开没准是只鹰”,万里的成长一定离不开雷公的这句话;三营长的那句“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有的是军人的荣耀”让万里明白军人的荣耀远大于打不死的英雄,帮助万里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正是这些“帮助者”的存在让万里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战士,在众多人物的帮助之下,万里这一形象才算完整。“反对者”则是在影片最开始的伍千里,伍千里一直不同意万里当兵,不认可他,认为他不是发自内心想上战场,阻碍他当兵,直到万里展现了他“神投手”的一面,千里才认可他,后面出任务也一直带着万里。
同样是主旋律电影,与《英雄儿女》不同的是,在英雄人物刻画方面本片深受好莱坞影响,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校的八人小分队,由不确定徘徊最后还是决定执行命令。在影片中就浓墨重彩地写了青年战士在战场的成长,但也没有因为写个体就削弱了对战争的宏大叙事,相反却让观众深刻体验到战争的惨烈,人性的丰富,成长的艰辛和英雄的伟大。以前我们的英雄强调的是情怀,是英雄的形象与英雄的气概的反差,但现在的英雄在荧幕上也开始出现了强壮的体魄和健硕的肌肉,视觉上也有了美感和冲击。与其说《长津湖》是伍万里的成长史,不如说它是通过伍万里的成长来描述战争,因为写了伍万里的成长,才说明了志愿军是怎样的一支队伍,新兵毫无战斗力但却一直保持坚韧的战斗力,还能在战斗减员,不断补充新兵的情况下战胜钢铁大军,这是人民英雄的气概。
《长津湖》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雄儿女》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 群像塑造真实可靠
我国现实主义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来自革命战斗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都具有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付出生命的特点。《红色娘子军》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智取威虎山》以杨子荣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而本片是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团体。
影片中的第七穿插连是一个英雄集体的缩影,一个只有150人的连队,编号却到了667个,在火车上每位战士都在宣布自己的编号,那一刻会感受到战士们是忽略自己的名字,他们重视的是自己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要知道数字带给观众的冲击有多大,本子上划去了四五百人的名字,在战争中牺牲了将近三个连的人数,他们是一个集体。在营地,通过七连和炮连的争执,给出了一个信息点,七连一直以来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整个部队的小伤亡,集体意识已经融入到他们每个人的心中,不光是在七连这个集体,他们已经将这种意识扩散到整个大集体,自己可以为了整个连队献出自己的生命,正如雷公的离世,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大部队,自己开车将信号弹带离战区开进敌人的根据地,自己离开了人世,像雷公这样的人数不胜数。而整个连队也可以为了军队做出牺牲,为了在长津湖消灭敌人,零下40度,也可以一直守在要地。镜头在此刻拉开,拓展为无数个连的血肉之躯整齐划一,挺立宣誓的宏大场面,象征着志愿军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连队集体组成。正是因为这样,这支装备短缺的大军才能与战斗机抗衡。
影片中的多处对比,尤其是圣诞节的那场戏,更能够凸显出第七穿插连的英雄气概。我军战士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吃着被冻得硌牙的土豆坐在雪地里,几个人分一个土豆还舍不得吃,而美军的战士们排队等候着热腾腾的饭菜,有肉有菜还听着圣诞歌,每个人写下圣诞愿望,是如此的令人震撼;影片的中间是我军前往朝鲜支援,身着单衣,而美军却是一层又一层的棉袄,还在抱怨天气寒冷,我军战士没有一句怨言。在对比中,观众们才能最为直接地看到这个英雄的集体是多么伟大,这些人物是有多么的震撼。
三、 家国叙事朴实共建
近百年来,我国秉承着家国叙事的传统,重视家庭亲情的呈现,强调家与国的内在联系。《长津湖》亦是如此,伍千里回家抱着骨灰盒,见到许久未见的父母双膝跪地,描述了一个十分传统的家庭在面对家庭成员在战争中牺牲的典型场景;指导员对自己女儿的不舍,当火车车厢将要炸毁最后一刻,他拿走的是他和女儿的照片,行军途中反复观看,在自己被炸伤的第一瞬间就是保护好女儿的照片;雷公一生无妻无子,千里许诺没有战争后给他说一房媳妇,给他养老。影片不仅表现了红色之家的家庭感情,也表现了领袖家庭中的父子感情。这个民族从农民到领袖同仇敌忾,毛主席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湖州渔民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这个贫弱的农业国成千上万的农家子弟以血肉之躯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朝鲜半岛狭路相逢。
本片在塑造人物个体的时候,并不是在单一的塑造,而是将这些个体融入到整个集体,整个国家叙事当中。影片采用了“家国叙事”和“代际叙事”相结合的叙事结构,中国向来的传统就是强调“家国同构”,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的农民子弟兵之所以会冲上前线,正是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国家安定,自己的小家才会幸福,所以在关键时刻“舍家卫国”的行为都是值得称赞的,而《长津湖》中在“家国同构”的叙述中也加入了代际叙事,比如伍千里对兄弟们的承诺和保护以及那句“这一战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辈打”都是穿插在家国叙事中的代际叙事,更强调每个家庭个体对国家的忠诚。用这种讲述“父辈的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国家的故事”,以小见大,不再像以前口号式的说教,通过对小人物多样化的刻画形塑,让“爱国主义”观念更加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影片相继推出,这些影片赢得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喜爱。以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为例,由韩三平,黄建新指导,百余位知名演员联合出演,一经上映,座无虚席,成为了当年国产票房的标杆,它率先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片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后面的新主旋律电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以往避免明星,偏好“特型演员”不同,利用了明星效应,开创了一个潮流的新时代。此后,《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也都延续这一模式,不同的是《建党伟业》启用了很多年轻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目前,主流电影类型化,类型电影主流化,已经成为新主旋律电影的一大特点。新主旋律电影的另一大特点则是以中国历史和现实群像对接当下年轻人,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当下社会问题。新主旋律电影跳脱出了以往“领袖+英雄”的刻板人物形象和仅限于革命时期的电影题材,融合不同类型,汲取类型电影的商业娱乐元素,注重本土化的人情人性观照,给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为中国主流电影占据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津湖》作为新主旋律电影,它的价值不言而喻,之所以说它是新主旋律电影是因为,它改变了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不再是以一个人物的全能塑造来教化观众,而是多元化的人物形象,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故事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不再是单一的英雄人物,而是会犯错,有血有肉的“平常人”。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清晰地回答了这场战争究竟为何发生。因为现在的很多孩子忘却了这一段历史,它虽以“长津湖”为题,确是站在整个朝鲜战争的主场,父辈们的巨大牺牲,正是为了换回我们今天的长久发展与和平。我们能够透过片中的各种角色感受到他们是我们熟悉的一个个牺牲的英雄。这种虚实夹杂的方式让影片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可观性。
在2022年春节档播出的《长津湖:水门桥》,是创作团队将长津湖战役分成了两部分来讲述,《长津湖》仅仅是个开始,《水门桥》的出现则是将整个故事推到高潮,故事的开头是伍千里送伍百里的骨灰回家,故事的结束是伍万里送伍千里的骨灰回家,前后呼应,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在伍万里眼中哥哥不再只是伍千里还有第七穿插连的所有人,这是万里的改变,也是整个故事从个人到集体的转变,最后偌大的第七穿插连只留下了伍万里一人,真实故事就是如此,可为什么是万里呢?采访中,徐克导演说出了答案,是因为伍万里象征着新时代的青年,而影片不仅是为了怀念故人,更多的是为了告诉世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向先辈们学习。唯一活下来的万里,就是新时代的青年,传承着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影片中的战火纷飞,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当各位走出影院的一瞬间,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内心都应该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影片中的那一句“总有一天我们会开上自己的直升机”这是跨越时代的召唤,在国富民强的现在,很容易产生联想,观众的爱国主义达到顶峰。最具创新的是,《水门桥》中采用了高科技手段,最大程度还原了战场的惨状以及困难,身临其境,看到志愿军饥寒交迫的现状,在与敌军交战时的惨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的冲击。
回顾之前的主旋律电影都摆脱不了教化色彩,为了展现先辈们的精神,最大程度地还原战争现场,影片都偏向纪录片的形式,但是现在的新主旋律电影摆脱了这一点,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悄然告诉观众这部影片所蕴含的道理,在观众看完影片后,回味无穷,这是新主流电影特有的,打造以普通人,小人物视角下的历史事件,与大众更有共鸣,更容易沉浸其中。而一部电影的最核心部分就是在于其意识形态,在新主旋律电影中,融合类型片与商业片是明智的选择,近些年来的新主旋律电影的票房也印证了这一点,之后的影片会越来越好。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蕴含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无数先辈的存在,让吾辈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吾辈应当谨记,并以此为榜样将这样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