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2021级影视编导专业专科2班
何欣遥
指导老师:王 奇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逐渐被剖析,用一种符合时代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这个答案就是第七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的存在使中国的第七艺术走向更高的阶梯,中国故事推开了主旋律电影的大门,凿出深藏在冰山下的一角,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从单一的艺术形态发展到挖掘潜在的创作价值,跳出固有的思维化,创造国内文化话语体系,在主旋律电影的模式基础上构建了新思维,更注重大众审美和观赏的节奏。轻喜剧式的电影是主旋律电影的创新点,进一步强调了国家与个人间的认同性与差异性,扩大了接收的群体范围,圈住了文化价值,而红色题材电影一直在主旋律电影中强入淡化,经历了潮起潮落的历程,需要创作新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引发年轻一代的红色历史共鸣。新主流电影的新发展是历史叙事上的新高度,不仅浓缩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精华,诠释中国式的人情世故与家国情怀,还突破了新时代红色发展背景的难题——融合度与传播度。
一、《长津湖》中体现的辩证关系
1、生死关系
《长津湖》将中国红色故事紧扣了主流意识形态,辩证地体现了生与死的关系。影片利用饱满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不同的三代人,身经百战的老革命与意气风发的革命奋斗者、朝气蓬勃的新鲜血液,让新时代的人与历史人物有了穿越时空的近距离接触。三代人物形象间有着共同的联系,强化了牺牲的观念与态度,这不只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体现生与死的强硬态度,还与美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隐匿地将战争的事态化、严峻化,残忍化巧妙揭开,写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豪迈,雄姿英发的历史形象。面对生死间的常态,《长津湖》用客观的角度展现我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敌方的人道主义精神,用新时代的革命目光看待两国间生与死的态度,因此也上升到一定的密封空间,传递革命烈士不畏牺牲,人在国在的忠心爱国思想。将中美两国的画幅进行视觉上的冲击,抵御严寒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篝火庆祝的美国士兵的对比为战事的紧张赋予希望的曙光,讽刺了敌军自我狂大的傲慢。雷公的壮烈牺牲,毛岸英的以身殉国进一步体现了国家与个人的生死关系,个人的荣辱与家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替,象征着中国人民热血奋战,视死如归的浩然之气,弥留下了战火喧嚣的历史痕迹,用生与死的妥协关系弘扬了主旋律历史中高举爱国旗帜的积极意识形态文化。
2、正与邪的较量
《长津湖》将中国红色思想价值与意识传播相互结合,辩证地体现了正与邪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家国,抵御外来国家妄图对主权领土的入侵,这是正义的一方,而美国却以人道主义的思想对他国进行自以为的思想侵略,在黄土人民看来这是邪恶的一方,正义必定使用武器,怀着虽死犹荣的正义思想与朝鲜人民热血奋战,阻挡邪恶势力的前进。衣衫褴褛的父母用身躯与目光送别即将远行参军的儿子,父辈乡亲用情怀践行非正义战争的保卫者,这是新中国人民对邪恶的不屈,他们用行动与思想支撑正义的理念,来表明黄土人民是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备军,将共同与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力量较量,敌军必将无所遁逃。留守在天寒地冻土地之下的冰雕连用沉默的光荣进行了非正义的反击,美军的行礼是对正义的投降,革命英雄用时代的语言来见证正义的胜利,这是有声对邪的对抗。《长津湖》保留了一份在燎原上的点点温馨,直击人物心灵,正义感从人物及情节上缓缓流露,传递了伸张正义的使命价值,进行无声对邪恶的对抗,用画面深入人心,丰满了内心美好的盼望,潜意识的形态传播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及精神力量。
3、战争与和平
《长津湖》将历史故事用电影语言表达新时代对世界的话语体系,辩证地看待了战争与和平间的关系。影片将剧情的叙事线性流转,以伍千里、伍百里为主要的情节进行电影创作,音乐、镜头为辅助进行画面的荧幕空间创作。激烈昂扬的冲锋号角融入热血沸腾的撞击声,美军飞机盘旋在上空的声音强化了战争的紧张性,浓浓的将气氛包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体与炮弹当与敌人阵地同存亡,从视觉上感知朝鲜战争的艰巨性,延续了故事情节的敏锐捕捉度,将生与死降落在国家兴亡的背后,以致敬的情怀视觉化地表达出来,彰显时代情绪,以残酷反衬和平时代。影片将和谐温馨的镜头与祖国的山河美景相呼应进行叙事,将战事前人们生活完成了艺术真实感的塑造,用平和的暖色调辅助画面,使其具有了张力,又以暖色调为经线绕出和平境象。小渔村的夕阳,打开火车车厢时夕阳下的万里长城,小女孩送的红色围巾让朝鲜战争前的美好画面静止了,与影片战争的激烈,残忍有了明显的对比,侧面暗示了朝鲜战争的胜利结果,这是志愿军战士辉煌的史书,是后现代人民必须铭记的国文典籍。《长津湖》用短暂的温馨画面形象的描绘新时代下和平美好的现实乌托邦,向世界呼吁和平,打开中国对世界的话语体系,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长津湖》在提振民族爱国热情中的体现
1、新时代战争电影的突破
《长津湖》电影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化模式,而是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展示新时代特点。影片不只限于中强敌弱的状态,而是真实的还原朝鲜战争的残酷性,展现中国家庭的人情化,贴近人物的真实生活,暴露人物特点的漏洞,伍家两兄弟的打闹,家庭间父母的嘘寒问暖,邻里乡间的送别,各地的方言汇聚一起让电影的思维活跃起来,走进中国人的故事当中,也吸引观影者关注小人物小家庭的命运,形成以小见大的转变,让观影者与历史人物、电影人物进行共情,激发对历史人物的求知欲。同时也抓住了大众文化的话语,不过多的夸大化人物的形象,以多元化的双向传播,吸取以往主旋律电影的经验,以客观的角度阐述长津湖战役中历史真相,军史真相,叙事模式更加平视化,这是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一个新颖点。
用全景式的大制作为主旋律电影添上了一抹光彩,极大的突破了新时代战争电影的创作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进行商业化的拓展。《长津湖》让陈凯歌、林超贤、徐克三位大导演合作完成一部影片,在擅长的画面中风格显著,在视觉上有了完美的碰撞,利于向国际化传播主旋律思想。用中方,美方及高层的角度平面化叙事,让故事的结构更加浅显易懂,凸出两方思想文化的不同,黑白的历史资料在结尾引出,让剧情与真实资料融合,加重剧情的真实笔墨,让影片故事有迹可循,更为严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相对以往的红色经典电影,剧作方更以严谨的态度参考资料,传播红色精神,振兴民族的爱国热情,让年轻群体共鸣革命烈士的英雄情怀,用商业价值激发更多的爱国旋律,体会中国式的人情世故。
2、民族强大的自信体现
《长津湖》中用大众审美的文化与人物特征相互包容,体现出民族强大的三大自信。影片当中无论是人民子弟兵还是国家领导人的孩子,都怀着坚定的步伐奔赴朝鲜战场,他们跨过鸭绿江,身披单薄棉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英魂流血,人民在震撼中辗动,新中国民众对待革命前辈伸出援助之手,成为后方的作战人员,将信赖寄托在人民军的心中,这是属于中国的人民自信,对军队的信任,对民族的信任,对国家兴盛的信任。影片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向外界传递文化自信,依托红色意识形态向世界传递民族自豪感,影片中雷公身负重伤将装载炸弹的汽车开向敌军位置,为战友争取胜利时间,减少军队的人员伤亡,凸显个体英雄作战的经历,伍万里一家三兄弟参军作战,父母含泪送别死亡的儿子,这是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情怀,是中国人民向死而生的民族自信,标志中国向前迈进一大步的一个里程碑,由内而外的散发国家自信的光芒点,让后现代人民感受国家强大的理想魅力。
三、《长津湖》在历史与艺术创作中的融合
1、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长津湖》用历史进行类型化的表达,着重融合现实与历史的宏观叙事。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将叙事效果张弛有序,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开拓还原历史做出扩张性的发展,不仅将长津湖战役中的小人物形象还原,还在重大事件上做出概括性的表达,书写出朝鲜战争中冒死拼搏的一角,深藏在雪地的“冰雕连”、以身作则的人民弟子兵冒寒吃着缺斤少粮的冰冻土豆、身披单薄棉衣趴在雪地的革命战士,乱滩石上遍布横尸再现抗美援朝艰辛情境。使用全景式、文献式正义化的表达方式拍摄出长津湖战役惊心动魄的过程,这是主旋律电影史上革新的突破,让观影者更接近历史,体验战争下残酷的生活状态,将人与祖国的相生相存关系自然连接,密切体会从古至今国人骨子里散发出的惊人志气,共同领略英雄豪杰的气概,美军惨无人道的射击尸体游戏比赛,从内心深处直击战争的残忍,让后人谨记撕裂的阵痛。大量的历史参考文献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创作机会,去探寻真实人物的奇迹故事进行改编,以理性的视觉再现真情实感,与艺术进行再深造的探索。
2、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共情
《长津湖》用人情化的情节表达中国式的亲情与友情,延伸至萤幕外的空间。影片开头回家探亲的伍千里抱着哥哥伍佰里的骨灰向父母亲磕头,通过命运的不甘最初始的表达英雄家庭的痛楚,联想英雄迟暮的情形,用影片开头的画面呼应抗美援朝英雄的众多结局,折戟沉沙的中国英雄会在盛世的中国永远沉睡。伍千里、伍万里两兄弟间的亲情,战友情在战争中着重描写,酝酿出保卫祖国建设家园之情。雷公的英勇牺牲,战友的痛哭洞察了观众的情绪爆发点,用英雄惜英雄的情感与观众共情。《长津湖》刻画了青年一代生气勃勃的形象,从青涩顽皮的伍万里到深经战争的伍万里形象间有了过渡,红色是青年一代的信仰色,红色围巾在画面中格外突出,将冷暗的色调添上一抹色彩,用朝气向上的青春换取山河无恙,为伍万里的形象加深一步的刻画出少年青春的模样,隐喻了中国胜利的希望,也侧隐出了战士的爱国情怀及为国捐躯的热血激情,唤起大众对国家的自豪感与自强感。
四、结语
电影《长津湖》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提供了借鉴的机会,以体现的三个辩证关系、提振民族爱国激情、艺术与历史的融合创作的创新历程进行探讨摸索,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传播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价值,通过语言的艺术魅力,实现感情共通,创造了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长津湖》影片涌入现象级新主流电影,用真实的历史代入主旋律,没有出现戏剧性的偏差,反而将战争的勇猛与军人的热血重点描绘,告诉观影者这不是一场哀悼史,而是红色经典的宏大叙事,这不仅仅加快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性,还将电影故事性泛化,浅映在观影人的脑海中,围绕国家历史发展及软实力文化开发出商业价值,引起电影者的关注,创作富有新时代特征的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