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激燃英雄 ——浅析电影《长津湖》
日期:2022-12-16 17:27:17  发布人:编导艺术学院 

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12班

邹聪

指导老师:詹晓雨

《长津湖》是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共同指导的一部关于国家主旋律的电影。该片用纪录式的全景结构作为影片的叙事框架,将宏观与微观两个视点寓于银幕之上。一方从宏大视野中展露,建构了由新中国高层、志愿军、美军三条叙事线并置的叙事结构;而另一方从微观的视角下,呈现出以七连为“大家庭”的兄弟情义,并利用长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交相辉映在个人和集体之间描绘出个体的成长过程以及集体的荣誉感,张弛有度的把握着每个人的情感空间。同时对于“个体-群体-国家”三个维度叙事的把握上由浅入深的层次化的对家国情怀进行了细腻地诠释,在峥嵘岁月和热血青春间书写着一段壮阔的民族史诗。

一、多维叙事空间诠释家国情怀

在近年来战争电影逐渐风靡全球,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战争电影对于影片的叙事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像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17年导演的《敦刻尔克》便有所展现,他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来借助“海-陆-空”三个区域,再用七天、一天、一小时时间重新构架出独特的视听效果,而诺兰也借由海陆空三组人物三个篇章形成三条独立的故事线是叙事元素由散到聚,叙事背景由宽到窄,叙事节奏由慢到快,使得影片愈发引人入胜;除此之外在去年由管虎、郭帆、路阳三人导演的《金刚川》中也使用这种方式,将影片分割成了士兵、对手、高炮班、桥这四个单元;再回到《长津湖》,电影也使用非线性方式来进行叙事。在电影的叙事框架选取上《长津湖》请了兰晓龙作为电影的编剧,而他在国产军旅题材电视剧的造诣已名闻遐迩,作为写出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知名编剧,距离他上一部编剧的《好家伙》已经过去了五年之久,而2021年10月兰晓龙新作《冬与狮》展露大众视野,它是《长津湖》的原著也是底版,兰晓龙久更不熄灭花费五年时间来进行剧本的撰写,无论是在对于电影的精心打磨上还是对于角色的人物塑造上都与三大导演呈现的影像效果相互契合,别出心裁的以艺术再现的形式冷静客观地还原出更多的历史真相,并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权衡之间的关系,让观众不仅能声临其境的“重回”那已过去71年的惨痛历史,还可以从中来体悟到无数先辈用热血与生命来守卫国家的家国情怀。

战争戏的燃烧 ,俯卧式的样态,凛冽化的场景,都是为了表现钢铁般的必胜意志和信心。“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一定不忘记”,在这基础之上再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对于文本进行艺术创造。《长津湖》中三大导演以多角度碎片化的叙事手段来全景式客观冷静的展现出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这一历史事件,架构起了新中国高层、志愿军、美军三条叙事线并置的叙述结构,而这也成为了影片叙事生命的骨骼与躯干。导演在其中利用三条并行的故事线对于家国中两对亲情进行诉说,其一为小家以五万里五千里的兄弟情义来表述个体的成长与精神的传承,而其二为国家,以毛泽东主席与毛岸英的父子亲情来突出在国难中舍小家的家国情怀,这也为影片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与精神凝聚力,这样一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也在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间结合,透过小而鲜活的英雄人物伍万里的个体成长来呈现以七连为大集体的革命气息与团结精神,从而构建出外化于观众内心的家国情怀,昭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同时,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从而谱写出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二、长镜头与特写交织抒写“冰血之歌”

《长津湖》中三大导演在镜头语言选取上,整体偏向于采取长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从而冷静客观地来呈现影片中的全景式叙事结构,并通过一种艺术再现的形式来将这一历史事件传递给观众。长镜头与特写镜头巧妙的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为叙事中的情感线做“轴”,开篇以宏大的长镜头拉开序幕并交代影片的大背景,通过伍千里坐船回乡的视角来引出开头心智稚嫩的伍万里,这一长镜头生动的交代了人物的性格的同时也为后续伍万里个人的成长做下了铺垫,成为个体成长的起点。而在这时伍千里又被征召,面对这一情景之下的伍千里叩拜父母落泪,这一瞬间被特写镜头捕捉了下来,在令人潸然泪下之际又从中表达着一种亲情与军情之间“两难全”的意象,伍千里与父母难以诀别而面对美军开始的炮火又不能退却只能毅然接受保家卫国的命令,这一段文戏的情感被特写长镜头很巧妙的外化与观众的内心,进一步凸显出了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而伍万里也在此时此刻在心中立下了从军誓言,两兄弟为了保卫家庭与家国,共同怀揣着英雄梦,从此踏上了奔赴前线的步伐,当伍万里受到屈辱想要放弃之际,拉开车门的长镜头呈现出了巍峨的万里长城以雄伟傲然的气势蜿蜒在群山之上。七连所有人注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伍万里心中也就此顿悟到了参军的意义以及那用血肉铸成的民族精神,这一种方式理性而又克制的加速了人物内心心智的成长,表达出了两兄弟乃至七连内部的精神传承,一种高度凝聚的民族血性和家国情怀也在这一刻毫无保留的迸发出来。而在七连战士们与北极熊团遭遇战的那个片段之中,高空俯瞰式的长镜头交代了战争残酷的大背景,在白雪皑皑的寒冬之下,志愿军战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地抵御着美军的进攻,用自身的血肉之躯来抵挡着枪林弹雨的飞逝,在长镜头与特写的交相辉映之下,导演用残酷的战争场景表达出了属于中国军人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与强大的精神意志,在这一刻抒写着一曲“冰血之歌”。

三、峥嵘岁月下的民族血性

《长津湖》中导演在主题的把握上由个体的成长历程到群体化的关系互融最后直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民族情怀在这三重维度的细腻延展中抒写着真挚可贵的红色画卷。 

首维导演以片中充满稚嫩的伍万里作为独立个体的起程点,他为了保护自家土地和家庭生活走上了自己心中那个与哥哥共同怀揣着的英雄梦。而成为英雄最好的标志无疑是勋章的积累,所以他要经历枪林弹雨、经历生死别离、经历残酷青春来为他积功垒章,打败敌人成为英雄。但导演在对伍万里的个体设置上并没有以最残酷的战斗来促使人物的成熟和理性,而是在哥哥的温情、队友的兄弟情、雷爹的亲情中逐一感悟和成长,这也是影片内核呈现的中国式生命在成长中的坚毅和勇气,充满干涸的生活轨迹下,少年用热血和生命化作守卫国家的涤荡大道。

次维以群体化的人物关系来承接着个体局部和国家整体的命运,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导演从微观视角来呈现七连队伍“大背景、小人物”的艺术空间。在七连队的大家庭中,他们不是“一母同胞”的血缘亲情,他们是在热血与目标的驰淀下加入这个家庭,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编号,从雷公的七连第17号战士到伍万里入伍的677号,最后却也只有157号战士。数字的消减是生命的消减却不是精神的消减,在车厢中他们向伍万里的大声宣告着自己的编号,那从喉咙中吼出来是他们加入七连的自豪与兴奋,也是作为一名七连战士所饱含的集体气概;在恶劣寒冷的战场上,他们毅守于悬崖戈壁,于艰寒中相互照顾相互慰藉,那由画面之内映射出来的革命气息和价值观念已让导演不甘屈于镜头之中的呈现,更是从个体到军队集体的构建延伸直达于外端的观众内心,完美的塑造和还原着英雄连队的形象。

尾维的深度点是以国家的宏大框架去讲述着新中国领导者的决策和思考。新中国成立不久却又接受到朝鲜的抗美讯号,在牵波着中国政局的动荡和国家的安全之下,领导者们的决策与否都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正如影片中毛主席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所以在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紧急境况下领导者们也随即做出决策,让驻扎在东南沿海的兵团战士北上抗击美军,“棉絮撑高寒,布鞋行千里”战士们毅然接受保家卫国的命令,展现出中华民族“快、坚、猛”的革命精神和红色韵律。当战士们站在火车上眺望着夕阳下的万里长城,绵延不绝山河壮阔间描绘着中国千年的历史征程和历尽磨难换来和平的鸿篇征图,一种高度凝聚的民族血性和家国情怀在这一刻迸发,于银幕之上延续着中国风貌和中国荣耀,因而这场捍卫世界和平的抗美之战必定震撼世界载入史册,流扬万世。

正如在《亮剑》中李云龙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我们这支队伍的军魂。”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携手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对抗美援朝中至关重要的长津湖战役进行了历史再现,以记录式的视角聚焦于七连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诠释出属于七连乃至“最可爱的人”的“亮剑精神”。同时从个体出发细腻而又深情的展现了大战争时代下的亲情、友情、家国情怀,既兼顾微观视角描述个体精神状态的成长,又以宏观视野来描述家国情怀下的民族血性,书写出一段壮阔的民族史诗,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精神。

编导艺术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028-87953120

编导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办公室,党委办公室:028-8790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