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7班
石芳芳
指导老师:刘青青
影片《长津湖》由陈凯歌、林超贤和徐克三位导演共同执导。该片讲述了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交战历程,以真实战役为背景,演绎了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极端天气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了战场态势,体现出志愿军战士们服从命令永不退缩的革命精神。在真实战役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带给观众震撼的视听感受,同时也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之心。
一、史诗级画面展现壮丽战事
《长津湖》在影片制作上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技巧,给观众带来非同凡响的观影感受。导演擅长运用长镜头来交代时间的更替以及始末,例如前往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火车车厢内向外看去,万里长城的壮丽、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雪山、陈尸遍地的荒滩以及敌军的坦克军队等,在表现场景壮丽的同时,也表现了此次战役的风险性极高,带给观众极具紧张的感受。而在与敌军交战的场面中,导演则运用了快切镜头,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感以及危险性,将危机四伏的氛围感被推向极致。本片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并且烘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还给观众带来史诗级的电影观感。
二、声画结合激发家国意识
震撼的音响效果也是其中的亮点,它将我们带回到了那激烈的战争场地之上。漫天的硝烟、战火和炸弹碎片,在表现战士们恶劣的作战环境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感受。特技音效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再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无论是炸药包的爆炸声,还是坦克队的行军声,再适当配合升格镜头渲染了真实的战斗景象,有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每次战斗中志愿军军队吹响冲锋号角的声音都响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虽然号角声后必然有惨烈的牺牲,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将局势扭转,所以说号角声更多的是带给人以希望。
依托真实战役带领观众回味峥嵘岁月。整部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最令我倍感辛酸的一场戏是我军为了过荒滩,不得不在美军战斗机头顶盘旋之际躺在石头上,然而毫无人性的美军飞行员却开始扫射志愿军尸体,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其扫射。画面中志愿军的尸体以及鲜血在飞机的扫射之后四处飞溅,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只觉得内心翻起烧灼心肺的酸楚,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眼泪不知觉的流了下来。我想这就是导演以及创作团队的意图所在,利用共情产生的共鸣来激发每一个观影者的爱国之心。
三、微观视点塑造人物群像
大量的特写镜头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影片开头便出场的伍仟里沉稳并且非常重感情,多次对他手中拿着的记录七连战士名字的花名册进行特写刻画,每一个红色的方框都是那么的显眼,但伍仟里始终没有忘记他们每一个人是谁,来自哪里。作为整个军队中年龄最小的伍万里出场便是一个毛头小子的形象,但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逐渐产生了蜕变。第一次开枪时的他是被敌人束缚着,特写镜头中他颤抖的双手代表了他内心的胆怯,但眼神却是坚定的。即将退伍但依旧骑了一百多公里的自行车来到队伍当中的指挥员梅生,在影片中共有三次看着手中女儿照片的特写镜头。这些细节的刻画都反映出战士们尽管在战场上杀敌无数英勇无畏,但内心深处却仍有脆弱的时刻和牵挂的家人。就是这样几个小小的特写镜头却当时很多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士的真实写照,也显得人物更加的多元和有血有肉。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离不开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我想这就是《长津湖》收获众多好评的原因之一。在影片中不少的细节处理值得令人称赞,比如伍佰点燃炸药包时的火柴,是从独臂连长那里“顺”来的,那条鲜艳的红色围巾,她不仅代表了希望也代表了人民的美好祝愿。有人说影片中毛岸英的人物刻画不够鲜明,然而我觉得影片中毛岸英的几个镜头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管是从他个人的主观视角还是从观众的客观视角,都表现了军队中人人平等以及当时每一位军人面对战争时的无畏态度。总地来说我认为《长津湖》中,没有任何一场所谓的“废戏”,每一个人物的设立、每一段剧情的安排以及每一个道具的出现都在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这是我们作为编导学生都应该学习的地方。
四、主旋律电影的自我嬗变
影片《长津湖》是以抗战为主旨,个人情感加注而成,极具激励人心、激发观影者爱国之心的力量。从战场上的小人物入手,每一个人物都是战争中战士们的缩影。用真实的镜头、宏大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剧情设置,将观影者带到那个残酷的战场同时也让人反思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一部汇聚三位不同风格导演的主旋律电影,融合民族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在讲好中国的故事的同时,也不忘向每一位观影者输出自己的想法。导演们用艺术创作的手法向观影者传递了无论是在任何年代,我们强大的中国不会任人宰割的意志与精神。“如果我们不打仗,这仗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尽管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永远不要忘记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都有人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