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电影《长津湖》的英雄群像描写
日期:2022-12-16 17:24:10  发布人:编导艺术学院 

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5班

李文佳

指导老师:温慧舒

“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共同执导的电影《长津湖》在2021年上映后引来很多热议,作为一部红色主旋律电影,《长津湖》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它掀开了历史的画卷,将七十年前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重现在我们面前,用镜头诉说故事,向我们讲述这场令人动容、让人心惊的战争,“吞雪入腹,只为以刚克钢,沸腾的热血永远不会冻住”。同时,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圆形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人物性格的不断变化完善,影片主题也得以更加完整的表达。在文学创作上有“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或“复杂性格”和“简单性格”之说。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之称为“扁形人物”。最初,这一理论被广泛地用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后来逐渐引入到影视评论领域,本文旨在借助于该理论对电影《长津湖》中的英雄群像描写,尤其是其中伍千里、伍万里、雷公这样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进行其模式构建、性格走向、价值构成及审美意义的分析和阐释。  

一、圆形人物的模式建构

“一个圆形人物必能在令人信服的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如果他无法给人新奇感,他就是扁平人物;如果他无法令人信服,他只是伪装的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福斯特曾提出,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复杂的思想特征或思想内容的人物形象。这意味着圆形人物是最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形象,同时也是推动剧情走向和创作者情感抒发的最重要的形象。在电影《长津湖》中,人物依托于特有的时代背景,所有人物的原始性格都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既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又具有独特意义。

主心骨式人物:伍千里

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七连的领导人物,伍千里是一个有着双核心身份的人。作为一个哥哥,他明白战场的残酷和战争的无情,他不希望弟弟上战场;但同时作为一个军人,他愿意将生命和鲜血奉献给国家,这不允许他存有私心。这与以往大多影视作品中毫无私心,伟大无私的英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给观众一定的新奇之感。当时的战争背景,每一个军人背后,都有一个难以割舍的家,而影片在前半段描绘两兄弟关系时多用内反打这一方式,更加注重兄弟俩在情感上的刻画。当兄弟两个真正面对敌人,共同携手战斗后,作为兄长的伍千里真正意义上将伍万里当作一个士兵看待,而不仅仅只是弟弟。

成长型人物:伍万里

影片开始简单的几个镜头就描绘出了伍万里最初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穿着邋遢、鸡窝头、一口乡音、扔石子,伍万里周围的孩子们也都是这样的穿着,更加贴合于作品所依靠的时代背景。弟弟“小混混”的痞子形象和哥哥“一身正气”的军人形象形成极大反差,让观众觉得新奇又有趣。伍万里的角色构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偷偷入伍,战友死亡和同敌战斗。在伍万里和哥哥的对话和肢体动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伍万里对哥哥又敬又恨——他敬自己的哥哥是个保家卫国的军人,又恨他常年不回家、不顾家、让父母受尽邻里间的冷眼。所以在面对哥哥时,伍万里十分矛盾,他希望哥哥可以摸摸他的头,像周围的伙伴们那样跟他一块打闹;但又怨恨他不愿和他有亲密举动,而他又十分希望得到哥哥的认可,在提出让哥哥带他去参军遭到拒绝后,他便更加坚定参军让哥哥“看得起他”的想法,这是伍万里参军初衷。而当他第一次真正进入部队后,他也第一次意识到战争和军人的意义,而在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后,伍万里参军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也不再是之前的小混混样子。在和哥哥一起与敌人战斗后,伍万里躺在地上很久没有起身,他开始明白战争的残酷、参军的意义和战士的使命。从为获认可参军到为家国而战斗,至此,伍万里再也不是最初那个某种突出性格占据主导地位的“小混混”,人物形象的“圆形”维度得以成功构建。

反差感人物:雷公

从影片开始人物的对白中我们可以粗略的了解到,雷公善战心细,是一个厉害人物。在一开始导演就将雷公塑造成一个“不败战神”的形象,他参与过很多战役,打了不少胜仗,虽然脸上有不少皱纹,但这也是雷公的勋章。在影片中的各种大大小小和敌人战斗的场面中,我们不难看出,雷公英勇果断、有勇有谋。长津湖一战夜袭美军的片段中,面对着敌方成倍的人数和优良的机械装备,他利用地形和照明弹,漂漂亮亮打了个胜仗,给了对方重重一击。明灭的光影和仰拍的角度让观众觉得雷公此刻犹如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从余从戎的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带领的炮连多次炸毁敌人的火力点,为前线冲锋战士保驾护航,但同时他又亲切的称呼雷公“老父亲”——雷公年龄大没娶妻,一直在七连里面,参加过很多战役,丰富的作战经验和人生阅历让雷公在七连中又表现为一个父亲的形象。雷公战场上出手果断、雷厉风行;私下里又会开导、教育甚至保护伍万里,指引伍万里前进。他对待伍万里总是十分狠厉,但却是真的将伍万里当成儿子对待。雷公战场上虽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但当具有腐蚀性的白磷落在雷公脸上时,他也会龇牙咧嘴,也会怕疼,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在面对死亡时,他也会害怕,也会想念家乡,他只是在面对个人和国家之间选择了民族大义。这使得雷公不再是一个简单而平面的人物,他更加贴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人,而雷公所具有的反差感又与以往的影片中所展示的人物有所不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无论是伍千里、伍万里还是雷公,他们都在不同层面上带给了观众一定的新奇感。除此之外,指导员梅生聪明有智慧,但并不柔弱;余从戎铁血硬汉,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私下却是个开朗爱笑的大男生。影片中的这些人物既具有英雄人物所具有的智慧、勇敢、强大等特征,又具有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有的开朗矛盾、顾家、害怕未知事物的特点,与通常意义上的英雄形象相似同时又具有人情味。 

二、圆形人物的性格走向

福斯特在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罗伯特夫人时曾提出“圆形人物是变化多端的”,通常有着明显的前后性格转变以及在性格上的复杂性,其性格在影片的推进中逐渐完善。在电影《长津湖》中,伍千里、伍万里和雷公等人都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展现出了某种转变。

伍千里:人物心理的转换

具有双重身份的伍千里,很难兼顾对弟弟的情感和对连队的责任。伍千里在前期想要保护伍万里,他知道战争的残酷;同时他又有愧于伍万里,作为哥哥,他并没有照顾好父母和弟弟,他并不希望伍万里上前线对抗敌人。但当他看到了伍万里的变化,和伍万里共同对抗敌人后,他对自己这个弟弟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再只是单单将伍万里当作弟弟看待,有些时候,他更多将伍万里看作并肩的战友,教授他战场上的战斗技法,共同对抗敌人。面对伍万里对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在战场上的表现,他将伍万里当做了一个真正的士兵,人物的心理从保护变成了责任——对弟弟的责任,对新兵的责任,对连队的责任。伍千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多围绕身份矛盾展开,具有了圆形人物所具有的复杂感,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伍万里:人物性格的转变

伍万里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圆形人物,整部影片中他的人物性格走向最为清晰,主要表现为其性格的转变。圆形人物是十分复杂且多面的,“不同于扁形人物性格的直白和单一”。他从一个“地痞流氓、小混混”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士兵,不单单只是穿上军装。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伍万里是一个很执拗的人、很轴,比如他对哥哥的态度——又敬又恨,这种想法一直到两个人携手对抗敌人时才有所变化;又比如他参军的想法,在被哥哥拒绝后,伍万里没有选择留在老家,而是偷偷跟着哥哥一同前往部队,不找哥哥伍千里反而找连队长官。而越往后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经历的战争越多,伍万里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不再是痞子形象,他更多的思考自己参军的意义,更多练习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技法。战争改变了伍万里,他也明白了自己和大哥二哥作为军人的使命。

雷公:人物身份的差异性

雷公的性格走向主要体现在人物身份的差异性上,这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人物形象。在战场上雷公英勇善战,“雷公”这一名号不是白来的,他带领着大家一次又一次炸毁重要据点,为战斗胜利打下良好基础;而在私下雷公心思细腻又像一位老父亲,战争年代,前一秒还和自己说笑的兄弟下一秒可能就会死在战场上,雷公深喑这个道理,但刚刚目睹了朋友被杀的伍万里却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雷公一改往日严厉的语气,像一位父亲一样安慰伍万里,他不再只是战场上的“战神”。

由此可见,圆形人物打破了人物性格呈现的从一而终的单一局面,他们通常十分多变,丰满且复杂。梅生的部队“大脑”的形象转变成后面战场战斗的硬汉形象,余从戎战场勇猛杀敌私下里却十分阳光开朗。这些英雄形象在影片中前后的变化和复杂性给观众带来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三、圆形人物的价值构成和审美意义

1、圆形人物的价值构成

圆形人物肩负着反映社会和创作者思想的责任,同时也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电影《长津湖》中的“去脸谱化”式的英雄群像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也更能反映出圆形人物的成功塑造在影视作品中的价值所在,而这种价值具体体现为人物的复杂性、成长性和坚定性。

在影片中,伍千里为保国“弃家”,他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在战场上同敌对抗,保护了成千上万的“家”。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对决,而作为七连连长的伍千里也一定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作为连长的他,在战场上不能马虎,他的一个选择可能决定着七连所有战士的生死,这对伍千里来说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与他的另一个身份——“伍万里的哥哥”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这种矛盾并不是选择上的矛盾而是心理上的矛盾。连长的责任意味着伍千里一定会将连队排在伍万里之前,但他对弟弟有愧,在战场上伍千里希望弟弟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同时他知道多一个战士可能就多一分胜算。正是这种矛盾冲突,体现了该人物的复杂性。

不同于伍千里,弟弟伍万里的性格构成十分丰富,从小没有过多受过管教的伍万里性格乖张却懂事,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放在伍万里身上却又十分合理。刚刚成年的伍万里乖戾活泼,面对女战士扔来的红围巾十分珍爱,面对战友们的调笑气急败坏。伍万里的多面性在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后开始展现出来——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骨子里流淌的热血让伍万里面对敌人时多了些勇敢。伍万里在一次次同敌对抗远离“小混混”,变得更像一个战士,他在真正懂得了战争的意义后,不再只是从前那个幼稚任性的孩子。伍万里选择接过前人肩上的重担,并努力扛起向前走,完成革命传承的同时也实现了这一人物的自我成长。

雷公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兵,面对战争他有着一个淳朴坚定的目标——打胜仗。雷公始终将国家命运和自身安危联系在一起,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点在他的行为上也有所体现。雷公是一个非常勇猛的形象,而手上时常拿着的弹壳烟袋和助听器是他作为一个老战士的证明。雷公的耳朵受过伤,弹壳做的助听器是他在战场上重要物品。雷公和伍千里一样,深刻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在面对暴露位置的标识弹时,雷公选择冲上前去将敌人火力引到自己身上,他清楚的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即使到最后雷公嘴里叫喊着“疼,好疼啊,疼死我了”,他也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军人的身份,依旧坚守自己作为一个军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也体现了雷公不为外部任何因素所动摇的人物的坚定性。 

2、圆形人物的审美意义

福斯特曾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会高于扁平人物,此后圆形人物也成了大部分作品的重点描述对象。同时,圆形人物也更加能体现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主要情感。在影片《长津湖》中,这些英雄人物看似只是一个个个体,但他们也代表了成千上万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以平凡之躯,守护家国平安。圆形人物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贴近于生活,同早期的英雄人物相比,《长津湖》中这些英雄人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代表了大部分士兵。因为在早期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里,充斥着千篇一律的高大形象的正面人物和贼眉鼠眼的反面人物,所有人物一出场便能分辨其善恶,里面的英雄人物大多都十分完美,没有缺陷,但也十分单薄。而在现下的战争片中,英雄人物不再单单是高大形象,他们也会有个人想法,更加偏向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贴近我们的生活。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缺点”并不会使得这些人物变得讨厌,反之,会使得这些人物更加真实且更加能表达出导演和编剧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中提出,文学是由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构成。这一观点放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也同样适用,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样不能假大空,它要贴近生活又超越生活,要对本质进行揭露和展现,这就是为什么《长津湖》中的人物具有着明显的代表性。同时,圆形人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大众审美的变化和其所能够表达出的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影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站在他们背后的是许许多多英雄先烈,“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在了解了先人的不易后,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生活,我们不能忘却先人的付出,更要秉承先烈遗志,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编导艺术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028-87953120

编导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办公室,党委办公室:028-8790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