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2班
刘妍熙
指导教师:刘五朵
现如今电视节目已大批量进入融媒体传播的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类节目也不断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新闻节目涌入大众视野。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号召,我国一系列电视节目开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之路。在此之前,新闻类节目一直给人以教条刻板的传统印象,但随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类节目照样可以玩儿“花” 来。所以,本篇论文将选取《焦点访谈》及《中国舆论场》这两部不同时期的新闻类节目,从其中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新闻节目的创新趋势。
新媒体时代,新闻与观点的生产传播渠道迅速扩大,这给电视及其新闻评论节目带来了“双刃剑”效应。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甚至发展到停播的结果。《东方之子》《实话实说》《新闻发布会》等品牌节目一度拥有大量受众,但相继消失。另一方面,电视产业正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中国舆论场》对“整合媒体”进行了探索,并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如何实现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如何基于大数据设置议题?“高冷”的评论节目如何才能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生活?中国舆情领域的创新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电视新闻节目的自身属性是客观真实,它很大程度上无法像综艺娱乐节目一样充满喜剧元素,新闻节目如何能让大众丢掉刻板印象,继而喜欢上它,是新闻节目探求发展之路的关键,所以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
节目选题、形式、叙事方式、视听效果设计等都是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创新的元素。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早已不满足于仅仅接收新鲜的国内新闻,而是将目光放至全球海外的热点新鲜事。
一、节目选题立足互联网大数据,选取民众关注度较高的话题
首先在选题方面《中国舆论场》所报道的新闻的具体选材已不同于《焦点访谈》等传统新闻节目,它立足大数据选定节目议题,互联网+时代下谁掌握了大数据谁便掌握了受众的主动权,选题不局限于国内民生、国内时政,而是从全球角度出发。例如在疫情期间,节目会兼顾报道我国的防疫成果和欧美部分国家对待疫情的态度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此作出对比发表评论,以国际化的视野向受众传播热点讯息,满足大众的求知欲,相比于《焦点访谈》的信息单调,《中国舆论场》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我们都希望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中国舆论场》率先弥补传统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这一短板。
二、率先加入综艺元素,让"老节目"焕发新生命
简单的新闻传递,受众只能单方面接收讯息,如何能够让受众加入传播链条,实现良性互动是节目制作者需要考量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舆论场》围绕一个热点新闻线上线下,专家民众一起展开讨论,发表各自见解,本节目打通了专家面对面交流的主流舆论场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了解受众关切,联合央视网推出“中国舆论场指数”并通过融媒体模式带动全民参与话题讨论,更好地对各类热点事件的舆情数据、舆情动态、舆论观点做到精准把握。将受众更希望听到的新闻传递出来。《中国舆论场》充分借助现我国新媒体高度发展的契机,积极与之融合开创更为活泼灵动的新闻节目形式。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在节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常常作为国家重要讯息的传播载体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不可避免因为它所传播的信息的特殊性,致使它无法像脱口秀或真人秀等节目一样充满搞笑与欢乐元素。但《中国舆论场》打破这一僵局,创新加入综艺元素。比如1.单向的新闻传播难以与观众产生互动,所以它开创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在线观众席,取消原传统节目的无观众或在场观众这一形式,把很大一部分话语权线上交给观众,但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当期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线上线下全程互动,打破沟通壁垒,实现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之间交流讨论无障碍,同时让受众通过互联网收看节目也使其观看时间变得更为主动和自由,更容易实现频道顺流或入流。2.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中国舆论场》加入的“抢红包”环节是节目综艺性最突出的环节,也是最大调动观众参与互动的方式。红包口令与所讨论的内容息息相关,观众还可以实时就某一新闻热点对当期节目的专家学者、特约评论员提出问题,继而专家学者会针对该问题做出回答,展开讨论,这在增强互动连续性的同时也营造出了“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在直播的整个过程中,将会有三次不定期的抽红包机会。这种娱乐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极大地为节目创造了移动互动场景,并通过娱乐元素缓解了节目独特的严肃性。此外,程序设计的“赞”也是程序的一个技术创意点。节目在线观众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对嘉宾的评论进行“点赞”回应,从而形成线上线下活跃、开放、灵活的互动氛围。节目也会根据观众的持续参与度和互动频率给予相应奖励,观众在参与过后会赢得积分,获得奖励,此奖励机制增强了观众黏性,不仅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同时也成为节目赢取长期粉丝的一个成功点。《中国舆论场》通过引入综艺节目元素,改变了新闻评论节目固有的严肃面孔,这样的方式使原本乏味的新闻评论节目既不失教育传播的意义又兼顾了趣味性,顺应了综艺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节目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三、形式创新,确保新闻新鲜度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在时刻发生变化,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已经难以适应。从制播方式中不难看出,《焦点访谈》采用的是录播,而《中国舆论场》则是直播的方式,现如今信息更迭速度异常之快,录播有可能会造成信息的滞后传播,从而带给观众不及时的新闻报道,也会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感到“答非所问”,《中国舆论场》则积极改变录制形式,用直播的方式紧密贴合当下时政热点讯息,最大限度减少消息滞后。
《中国舆论场》搜罗国际国内各种热点新闻,其选题多元化,充分满足受众需求,选题来自网络热点事件,从受众角度出发,根据实时热点框定选题,更好地为受众服务,节目培养专业新闻评论队伍,只为寻求最佳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可从直播常态化、节目分众化、理念民生化、视角差异化、信息深度化等方面入手,打造更好的,更“年轻态”的新闻节目。
最后,新闻节目是一个“和光同尘”的节目类型,它将主流与民间有机结合,有效链接,既是传播主流文化、引导正确舆论、把握社会风向的官方节目,也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传递更多符合其所求的讯息,上下打通,共同进步。不论是何种节目,固本培元,持续创新永远是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重要使命,涵育人心是精神境界,营造节目极致之美则是所有电视人的最终艺术追求。
-END-
感谢您花10分钟时间看完本文,如果觉得不错的话,“转发+点赞+关注”三连走起!同时,也期待您用大作惊艳我们:
投稿邮箱:2534368112@qq.com,邮件请以“文艺评论+学校+姓名+手机号+文章标题”的格式命名,否则可能会被当作垃圾邮件拒收哟~若稿件入选,我们将在来稿15天内通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