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6班
常策
指导教师:郝雯婧
电影《长津湖》由林超贤、徐克、陈凯歌三位导演联合执导,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寒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影片重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作为时代精神重要载体的电影艺术作品,其灵魂蕴含于借助镜头、色彩、音符等视听语言中所寄予的对民族命运、国家存亡的历史追问。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的献礼剧,电影《长津湖》中,三位导演风格迥异的执导方式实现了完美融合,加之别出心裁的细节设计和把控进一步叠加了影片的成功。三位导演风格迥异的执导方式实现了完美融合,叠加别出心裁的影视视听在谱写英雄赞歌的同时,推动了影片的成功。
一、内容叙事:联合执导的“共赢”
联合执导,指的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导演共同完成一部影片的摄制工作。近年来,无论是以单元剧呈现的《在一起》《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亦或是《1921》《狙击手》《长津湖》,都属于联合导演的作品。不难看出,我国当下联合执导的电影都是因某个重要节点或重大主题推出的重点题材影片,借助联合导演集体创作的优势思维,此类电影进以实现内容叙事与电影票房的“共赢”。
电影《长津湖》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联合执导电影。林超贤、徐克、陈凯歌三位导演各司其职,联合拍摄同一个战役故事。在影片中,风格各异的三位导演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完成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观众在三个小时中既看到了江南水乡的闲适美好和大好河山的风光无限,又目睹了危机四伏的战场和枪林弹雨的刺激。可以这样说,正是三位导演对视听方面的极致追求共同成就了《长津湖》。
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的陈凯歌,他所执导的电影具备浓郁的个人特色,在叙事话语、色彩话语、声话语言等方面都极具个性。他擅长运用色彩、色调等视听语言元素的象征性,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构成陈凯歌影片特殊的电影美学。在陈凯歌的光影世界里,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和对于运镜的精准掌控都有着他自己独立特行的风格。他的电影总是风格独特、造型华美、影像讲究、强调视觉造型而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他善于不落俗套地表现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细致入微地捕捉人物的内心情绪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从观众的感知出发探究人性与命运,在营造镜头里的影像之美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反思。电影《长津湖》中,陈凯歌导演主要负责构建整部影片的基调及人物性格的部分,无论是伍千里家乡江南水乡的渔火微光还是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热血片段,都将陈凯歌导演的执导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火车上车门一开所见到的阳光沐浴下的长城,具备鲜明独特的陈凯歌风格,他用“万里江山美如画”的镜头语言解释了我们为何而战的问题。国歌里有句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不就是“我们打这一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的朴素信念,是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咏叹。
电影中徐克和林超贤两位导演则共同负责志愿军进入朝鲜部分的内容,前者负责执导大场面高潮戏,后者负责战争动作戏。善于电脑特技运用的徐克导演完美地完成了细节生动性与故事线完整性的衔接展示,使得内容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观众。而善于刻画战争刺激场面的林超贤导演则主要负责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如同他的作品《红海行动》一样,观众在《长津湖》中既可以看到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又可以看到情感细腻的细节。
二、视听语言:音画交织的英雄赞歌
众所周知,电影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视觉和听觉,这也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光影的基础上去创造电影是最常规的做法。在电影风靡世界之前,皮影戏和幻灯片配上音乐即能够体现出视听结合的艺术感受。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充分地运用了视听这两种艺术,并用现代科技加以改造和加持,为观众的情感体验创造了更为丰富的一个场景和画面,其所隐含的精神也就更有质感了。《长津湖》的视听运用可谓精彩绝伦、别出心裁,画面与音乐两者高度融合、相辅相成,以一个故事讲述者和故事再现者的身份给观众讲述历史的同时,更牢牢抓住了他们的视觉与听觉,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享受着一场视与听的盛宴。
1.画面与色调展现光影美
一般来说,电影是将现实中自然光线通过光影再现于观众眼前。但要是光影表达方式仅停留在复制粘贴的阶段,那无疑是一部平庸之作。从视觉层面分析,自然光属于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光线形态,而电影中的光线属于美学光,是从舞台照明演化而来,是导演对光线的二次创作和加工,以光影之美表达创作者的巧思妙想,刻画人物内心情绪,促进故事感染力的散发,为剧情做好服务,使影片能够充分有效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和境界。
在《长津湖》整部剧中,各种视觉元素和谐共生,精准表达电影在情节、表意、象征层面的意图,导演用镜头画面与色调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代入感。一方面,电影中大量多重叠置的长镜头,例如壮丽的雪山、驰骋的列车、空旷的荒滩,以及部队调遣、坦克车队、轰炸机群等,以环境的融合提升内容叙事的意境,烘托恢弘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电影中还有许多特写镜头,以细节特写的刻画塑造与凸显人物形象的血肉。例如,电影中在战士们乘坐火车奔赴朝鲜战场的一场戏中有这么一幕:在以全景镜头展现车外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特写镜头转向了脸上洒满阳光的伍万里,暖色调铺满屏幕,让观众感受到伍万里脸上的阳光不只是光影,更是象征志愿军战士此行必胜的曙光。
2.配乐音效推动氛围的营造
除了画面与色调展现光影美,电影中多重音素混合的艺术化的听觉语言起到了增色的作用,积极推进了整部电影的叙述和表达。电影中,处处可见现代影视音效技术带来强烈震撼与冲击。《长津湖》长短镜头交相呼应的同时,更佐以特效音效营造、渲染再现了战火纷飞的长津湖战场的艺术真实。以最后的决战为例,画面中战斗的炮火声,士兵们的咆哮声以及气势磅礴的音乐共同出现,再叠加背景声、人声和画外音的层次感,将决战真实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了这场“决战”的激烈与残酷。而一声声激奋人心的冲锋号角的响起,更代表了战役的胜负已分,不禁令观众在此刻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视听结合加强情感与情节的流畅
视听结合,即是把视觉的和听觉的结合在一起,使视觉和听觉相通,形成画中有音,两者相互衬托,相辅相成。视听结合使景物更具立体感,使得观众可以通过听感觉到画面,通过看感觉到声音,达到感官同步、身临其境,形成艺术鉴赏的通感。观众可以通过画面确切表达的内容与飘入耳中的背景声音相结合,用思想中感性的一面去联想这种氛围和情境。这种视听结合的结构特征,足以让人在画面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获得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境界,这便是视听完美结合的妙处所在。具体来说,电影是以视听语言的结合运用,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形成影片想要传递的内容情感的切身感受。
电影《长津湖》中,导演运用镜头的组接与后期的剪辑将视听结合做到极致,镜头的快速切换与故事的紧张发展相结合,再佐以紧张刺激的音乐声响,让观众在多重吸引下代入感不断加强。以影片中展现最终战役的片段分析:首先,长镜头画面之中的美军将领人物形象与紧张并带有危机感的背景音乐相互杂糅,导演用视与听的绝佳配合陡升情节的紧张之感;之后,不断快速切换的镜头伴随短促的背景音乐,更无形地彰显了紧张之感;然后,音乐在一声沉重的鼓点声后戛然而止,镜头也随之固定,画面一片寂静但紧张气氛却不减反增,此时无声胜有声;短暂停顿之后,一声怒吼声的爆发,美军将领撕下墙壁上的地图,战争的帷幕被拉下,战役结束。
三、结语
《长津湖》通过视听语言重塑民族记忆中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一场战役的残酷性讲述了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冻土豆”“冰雕连”“北极熊团”美军与我军的鲜明对比更是让无数观众泪目,透过他们可以看到历史和家国的波澜壮阔,直接触及观众心中最柔软的爱国情怀。三位导演在电影《长津湖》中所展现的颇具自己风格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和美感,巧妙融合在剧情之中,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实现了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和主题创作等方面的全面升华,重新诠释了小说的故事,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具备浓厚审美意蕴的视听文本。